读《帝国启示录》有感
阅读:
来源:宁波外事网
时间:2011-10-21
作者认为经济利益为核心的博弈贯穿历史,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作者钻研秦史和两汉史,看到旁人未注意的史实,并且运用演绎法经过逻辑推理印证自己的推测。这种思维方式非常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即提出有依据的假设,运用演绎或归纳的方法证实或证伪先前的假设。
关于书中内容,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的几个观点:
秦统一六国归功于体制的优势。商鞅变法之后,国家作为一个系统,运作效率大大优化,国力随之增强,逐渐具备了统一的实力。具体来讲有三大举措起到了核心作用:一是土地收归国有,由国家统一调配;二是鼓励生育、吸引移民;三是改造社会结构,建立军国体制,史称“农战”。秦将土地私有变为国有的证据主要在于出土文献中缺少土地交易价格的记载,由此推测当时不存在土地交易,即土地所有权高度统一。另一个证据是商鞅变法将土地国有化,因此触动权贵利益,因此秦孝公故后被利益集团处决。
秦灭六国,一统天下。随着征战而建立并告诉运转的农战体制面临急速转型。因为天下太平,大量兵员必须复员,回到土地上重新进行生产性劳动。而在当时秦国的授田制度下政府几乎无田可授,有限的土地资源与突然由战转农的大量劳动力供应之间矛盾尖锐,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因此筑长城、兴水利等大型工程纷纷上马,以此吸纳多余劳动力。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当社会上突然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的情况下,政府的对策有着惊人的相似。
作者认为经济是历史的推动力。人口、资源、利益集团三者互动。资源增减有自身规律,越用越少是趋势;人口增长是常态,老龄化是趋势;利益集团扩张是趋势,自我膨胀不可避免。因此人口资源降到临界点以下,利益集团必然逼得更紧。最后王朝兴替不可避免。经济增长可以延缓这个过程,反之,经济衰退则加速这个过程。人为地扭转上述趋势的情况也经常发生,例如通过发动战争对外掠夺资源用来缓解资源压力。应用新技术(杂交水稻、转基因)可以改善资源(粮食)供求关系。利益集团让渡一小部分利益的情况也有,例如历史上多次出现大范围减税、精简机构的变法改革,但是屡次遭到利益集团的抵制,多数都以失败告终。
作者站在经济的视角审视历史,因此他的观点不同于教科书,富有新意。对于历史的态度,具体到对史书的态度,作者认为应该抱着不可不信、不可全信的态度,带着译文去读历史,这样才能看出漏洞。再结合常识推断,能够发现若干史书中所记载的与事实有出入。这种读史的方法和态度是值得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