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翻译园地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中西文化中的“显”和“隐”
  • 阅读:
  • 来源:吴叶
  • 时间:2020-07-17
  • 诗人木心在《即兴判断》中有一句名言:“中国文化精神的最高境界是欲辩已忘言。欧陆文化精神的整体表现是忘言犹欲辩。”这句话用在翻译中也恰如其分。木心的本意是指中国文化倾向于天人合一、融入宇宙自然,而西方文化则主张置身于自然外、征服自然。但我觉得这句话也体现了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中国文化含蓄内敛,有意义却不明说,常以暗示、委婉的方式表达,是谓“隐”(implicitness),而西方文化强调思辨,表达方式清晰直白,对意义的表述完整且透彻,是谓“显”(explicitness)。

    了解这种差异对于翻译而言至关重要,因为翻译不仅仅是简单地传达意思,更需要传递文化内涵。同一句话在不同文化语境中含义千差万别,同一个意思在不同文化中表达方式也大相径庭。若是不了解这一点,译者往往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造成意思表达的缺失,甚至造成翻译失误。

    我在现场谈判的交传中就遇到过类似情况。中外双方交流某文化活动的筹备细节,主宾相谈甚欢,合作氛围十分融洽。此时,外方想邀请中方代表去欧洲进行文化之旅,并且现场提出正式邀请。中方代表说:“我们出国要经过领导批准,这件事要上级同意才可以。”我当时并未考虑到话中的具体内涵,直接按字面意思翻译过去。外方表示可否尽快询问上级获得答复,这样他们可以提早安排准备。我也照实翻译给中方。话音刚落,现场氛围瞬间尴尬了起来。这时我意识到,中方代表的话其实就是在婉拒,和日本人说“我会考虑的”但实际上表示拒绝是一个意思。于是我对外方说:“中方代表出国的手续比较繁杂,请示领导也需要一段时间,他们很感谢您的真诚邀请,如果请示获得批准,他们后续会和您联系。”外方欣然表示理解,一场尴尬就此化解。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曾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我觉得这和翻译“信、达、雅”的三重境界有异曲同工之妙。翻译的第一重境界是“信”,翻译字面含义;第二重境界是“达”,翻译文化内涵;第三重境界则是“雅”,用和原文字面含义相近的语言传达出其中的文化内涵,化翻译为无形。翻译新手往往停留在“信”的阶段,资深翻译可以进入“达”的水准,而大师级翻译则能实现“雅”的突破。我们虽不能强求翻译到达“雅”的最高境界,但通过阅历的积累、平时的思考以及现场的察言观色,应该能顺利实现“达”的效果,这也是翻译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中西文化的“显”和“隐”当然远远不止于此,进一步可以引申为“谦虚”和“自夸”。最生动的表现是请客吃饭。中西方的待客之道也风格迥异,中方接待外国客人,往往非常热情,在高档饭店设宴,菜一道接着一道上,诚意十足。但是中方在敬酒时却喜欢说:“今天菜上少了,味道也一般,大家将就着吃一点”,这样的谦虚的热情常常让西方客人感到困惑。相比之下,去美国人家里做客,往往主菜只有一道,味道也稀松平常,但是主人殷勤地招待,附带一大堆说辞,绘声绘色地讲自己在菜园里如何种菜,如何选菜,又如何烹调,颇有种口惠而实不至的感觉。一个是过分的自谦,一个是过分的夸张,中西文化的差异不言自明。

    更直观的表现则体现在艺术上。西方人绘画往往采取写实主义风格,画一个天使就一定要加一对翅膀,否则天使怎么飞起来呢?中国人就独辟蹊径,给人物脚下加一朵云彩,腾云驾雾自然是仙人。通过虚化的方式侧面去表达,充分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含蓄灵动。此外,西方艺术家绘画注重还原真实的光影和颜色,画一幅油画就像一张照片一样完美展现风景物原貌,而中国画注重写意,通过白描的技法收纳山河天地的壮阔景色,虽不如油画逼真,但是在艺术的表现力上毫不逊色,而且要求作者具有高超的布局能力和表现手法。这也是“显”和“隐”的另一种体现。

    翻译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时时刻刻关注中西文化的差异,牢记传递文化内涵的目标,才不至于落入“翻译腔”和词不达意的语言陷阱中。相信译者经过日积月累的长久努力,一定能将翻译臻至化境。